4月,全球首个人形
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,“小顽童队”和“旋风小子队”用精准的步伐与稳定的姿态,先后第二、第三个冲线。其中,“小顽童队”更以全场唯一无需“陪跑员”干预的表现,惊艳了全场。
这两支“运动健将”的幕后缔造者——松延动力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松延动力”),也一战成名。
这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企业,成立于2023年9月,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本体,机器人仿生,以及具身操作系统等多个方向的研发。
资本的嗅觉永远敏锐。近日,松延动力已完成数亿元A++轮融资,由金浦投资领投,北汽产投、中金资本、晶科能源、赟汇资本、优山资本、卓源亚洲、元智未来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。这已是其今年上半年连续斩获的第三轮融资,累计融资次数高达六轮。
此前,华强资本、彬复资本、英诺天使基金、SEEFund无限基金、清辉投资、零以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已押注。据透露,该公司新一轮融资也已在筹备中。资本的热捧足以印证市场对其潜力的坚定信心。
这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强势崛起的新星,背后站着一位27岁的掌舵者——姜哲源。这位青年才俊曾以北京市第28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,并在读博期间专研“深度强化学习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”方向。后他毅然选择辍学创业,要将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变成改变世界的产品。
该公司核心创始团队汇聚了清华大学、中科院等顶尖院校的精英,成员不仅在强化学习、多模态交互等软件算法领域功底深厚,更在硬件本体上实现了关键突破。
凭借“后援团”的硬核实力,松延动力成立之时就完成了人形机器人N1初代机的结构设计。随后,该团队仅用短短43天,就将N1从图纸上的概念变成了能稳稳迈开双腿的实体——不仅高效完成装配测试,更成功实现双足行走稳定性验证。
而在马拉松赛场上大放异彩的“运动健将”N2,更是集万千科技于一身:高度1.2m的仿生紧凑设计集成了18个高性能关节,30kg的轻盈体重,却“藏着”150N.m的大扭矩膝关节,以及3.2m/s冲刺速度。这也是全球首个实现多场景连续空翻的机器人。
这款“运动健将”标准版6.99万元,EDU开发者版9.99万元,定价亲民,让前沿科技不再遥不可及。
4月,京东采销与松延动力为谋先飞(Motphys)送出全球零售首单松延动力N2人形智能机器人。
不单“运动健将”N2,该公司研发的通用人型机器人E1以1.36米身高登场。与N2相比,E1增加了手臂2个基础自由度与腰部1个基础自由度,既适合科研教育关于上肢操作的二次开发工作,又能从容应对家庭、导览、文旅等多元化场景需求。
此外,松延动力还研发了国内首款高自由度、可沉浸式交互的仿生机器人头Hobbs,轻量化、产品化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Dora,首款专为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研发的遥控手柄等,产品线不断丰富。
“从场景中来,到场景中去”。技术迭代下,松延动力紧抓需求,从科研教育、展览展示等现金流明确的场景切入,并逐步向养老陪伴、工业巡检等蓝海领域渗透,步步为营夯实根基。
为了让“量产交付”不再是瓶颈,松延动力在北京、常州、东莞三地布局生产基地:北京工厂与常州工厂分别拥有3000平米、2100平米标准厂房,东莞基地则专注仿生人形机器人生产,为订单交付筑起坚实后盾。
厚积薄发的力量在此刻爆发。在多重BUFF叠加下,成立尚不足两年的松延动力,用一场惊人的“加速跑”刷新记录——从首款产品正式亮相到规模化订单的成功落地,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。2025年7月,松延动力量产交付105台人形机器人。其中,N2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92台,E1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13台,环比增长176%,创下成立以来最高量产及交付纪录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,其启动量产不足2个月就实现单月破百台交付,一举跻身赛道头部阵营。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松延动力已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,合同总额预计突破一亿元,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国内第二家迈入“千台销量”门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,稳稳站在了商业化第一梯队。
具身智能浪潮中,3月,松延动力与数字新媒体领域龙头企业上海风语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。双方聚焦人工智能、具身智能与数字场景深度融合,旨在通过技术协同与资源互补,为文旅、数字展示等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,推动智能化体验全面升级。
从成立初期的技术攻坚与产品打磨,到商业化落地的快速起量与生态布局,松延动力正在赛道上加速奔跑。